top of page

歷史

華富邨位於香港島南區的瀑布灣和雞籠灣,分(一)邨及(二)邨兩期。一邨較早入伙,最早的居民於1967年華富邨大部份地方還在興建中的時候已經在此居住。華富邨所在地未發展成為大型公共屋邨之前,主要用作墳場,在1920年代,政府批出土地給潮洲社群於雞籠灣興建墳場,以拜祭身故的同鄉,稱為「潮州八邑山場」。在100年前,這一帶除了牛奶公司養牛的農場工人之外近乎杳無人煙,無居民、少人遊覽,亦無任何傳統習俗在此舉行。後來雞籠灣一帶亦曾有耕地,曾有雞籠灣村,但政府為興建華富邨將其搬遷。因此,華富邨的盂蘭勝會是華富邨落成後才出現,並非沿自該地區的習俗。 

​ 

1953年香港發生石硤尾大火,政府加快興建徙置大廈以安置當時受影響的居民。同時間亦開始興建廉租屋,以低廉的租金提供起碼標準的居住單位。當時負責興建的是屋宇建設委員會(屋建會),即今日香港房屋委員會(房委會)。加上當時需要解決迫切的住屋需求,於是便騰空墳場這類型設施。 

​​ 

1963年屋建會考察完薄扶林之後,最終選址雞籠灣,興建大型公共屋邨,即今華富邨。因為三面環海,居民可以享有舒適的生活環境。整個邨有接近八千個居住單位,可容納五萬人。​ 

 

華富邨的地勢有高低,住處位於西高山的山腳,再一直延伸至海邊。華富(一)邨由12幢舊長型的大廈組成,因為臨海、地勢較低,所以居民一般都會稱之為「下邨」。至於華富(二)邨,由六棟雙塔式大廈組成,於1971至1978年間入伙。因為地勢較高、位於接近域多利道和薄扶林道的位置,順理成章,居民就稱之為「上邨」。上邨位於山腳,下邨臨海。但對於居民而言,更重要的分別,或者是上下兩邨的大廈設計各有不同。 

1920s-40s Kellett Bay_edited.jpg
upperestate1.png

照片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提供

bottom of page